如何检查润滑脂是否需要更换?
检查润滑脂是否需要更换,需通过外观观察、物理性能检测、设备运行状态判断三方面结合,核心是捕捉 “润滑脂失效信号”(如结构破坏、性能下降)和 “设备异常反馈”(如异响、温升)。具体步骤和判断标准如下:
通过肉眼和简单触摸,判断润滑脂是否发生结构性失效(如乳化、硬化、污染),这是日常检查的第一步。
-
取样方法:用干净的小勺或探针,从电机轴承座的注脂口或放油口(若有)取出内部新鲜润滑脂(表面脂可能因暴露在空气中提前老化,不代表内部状态)。
-
核心判断标准:
检查项目
|
正常状态
|
需更换的失效状态
|
失效原因
|
颜色
|
均匀一致(如锂基脂为淡黄色 / 棕色,无明显变色)
|
明显发黑(混入粉尘、金属碎屑)、发白(乳化,进水)、发灰(混入杂质)
|
污染(粉尘、水、金属磨损颗粒)
|
质地
|
细腻光滑,无颗粒感,能均匀附着在工具上
|
硬化(像硬块,难以涂抹)、软化(像稀泥,流动性变差)、结块(内部有颗粒或分层)
|
高温老化(基础油流失)、低温硬化、皂基分解
|
分离状态
|
无明显析油(仅轻微油膜,无游离油滴)
|
大量析油(油脂表面有分层的油液,或取样时油滴滴落)、析皂(出现白色粉末状颗粒)
|
高温导致基础油挥发 / 分离,或稠化剂老化
|
气味
|
无异味(轻微基础油气味)
|
刺鼻味(氧化变质)、酸味(进水后乳化腐败)
|
氧化老化、微生物滋生(潮湿环境)
|
若外观无明显异常,但设备运行有轻微异常(如温度略高),可通过简单测试判断润滑性能是否下降。
-
方法:取少量润滑脂放在玻璃板上,用手指涂抹,观察是否能均匀铺开。
-
判断:
-
正常:涂抹流畅,无 “卡滞感”,能形成均匀油膜。
-
需更换:涂抹时阻力大(硬化)、或过于稀软(析油),无法形成连续油膜 —— 说明润滑能力已不足。
-
方法:取少量润滑脂,加入 10%-20% 的清水,用筷子搅拌 1 分钟后静置 5 分钟。
-
判断:
-
正常:油脂不与水混合,仍保持块状,水层清澈(仅表面轻微湿润)。
-
需更换:油脂与水混合成 “豆腐渣状”(乳化),或完全分散在水中 —— 说明抗水能力失效,无法在潮湿环境中保持润滑。
-
方法:将润滑脂涂在白色滤纸上,用另一张滤纸轻压,观察是否有深色颗粒残留;或用磁铁靠近,检查是否有铁磁性碎屑(电机轴承磨损会产生铁屑)。
-
判断:若发现明显金属颗粒(尤其是大于 0.5mm 的颗粒),或杂质占比超过 5%(视觉估计),需立即更换 —— 杂质会加速轴承磨损,此时润滑脂已从 “润滑剂” 变成 “磨料载体”。
即使润滑脂外观暂时正常,若设备出现以下症状,也需强制更换(可能是润滑脂性能下降的隐性表现):
-
正常:电机轴承温度≤环境温度 + 30℃(如环境 30℃,轴承温度≤60℃)。
-
需更换:轴承温度持续升高(如超过 65℃),且排除电机过载、散热不良等其他原因 —— 说明润滑脂润滑能力下降,摩擦增大。
-
正常:电机运行平稳,无明显 “沙沙声”“摩擦声”,振动幅度稳定(可用手触摸机壳感受)。
-
需更换:出现持续的 “异响”(如金属摩擦声、高频噪音),或振动明显增大 —— 可能是润滑脂失效后,轴承润滑不足,出现干摩擦前兆。
-
若未观察到明显异常,但已超过 “结合工况修正后的预警周期”(如预警周期 4 个月,实际运行到 5 个月),即使外观正常也建议更换 —— 避免因润滑脂 “隐性老化”(如抗氧化能力下降)导致突发失效。
-
检查频率:
-
日常:每月开机前观察电机表面是否有漏油、渗脂(间接判断密封是否完好)。
-
定期:按 “预警周期” 的 70%-80% 时间检查(如预警 4 个月,3 个月时首次检查)。
-
特殊时段:夏季高温、梅雨季(高湿度)、设备负载突增时,需缩短检查间隔(如从每月 1 次改为每 2 周 1 次)。
-
注意事项:
-
取样时必须清洁工具(避免引入新杂质,影响判断)。
-
若发现润滑脂失效,更换前需彻底清理旧脂(残留旧脂可能污染新脂,降低新脂寿命)。
-
若多次检查发现 “未到周期就失效”,需先排查设备问题(如轴承密封损坏进水、电机轴磨损导致油脂泄漏),而非单纯更换润滑脂。
-
优先看 “失效信号”:只要出现外观异常(乳化、析油、污染)或设备异常(温升、异响),无论运行时间长短,必须更换。
-
再结合 “运行时间”:若外观和设备均正常,但已接近或超过修正后的预警周期,建议更换(预防性维护)。
-
拒绝 “一刀切”:同一批润滑脂,在不同冷却塔电机(如一台在高温区、一台在阴凉区)的更换时间可能相差 1-2 个月,需按单台设备状态判断。
通过这种 “外观 + 性能 + 设备反馈” 的综合检查,既能精准判断润滑脂是否需要更换,又能避免过早更换造成浪费或延误更换导致设备损坏。